检测入口
文章论文参考

news information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参考 > 正文

解剖型跟骨钛板并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

2019-12-31 22:09:56 来源:www.celcnki.com学术不端论文发表-论文查重 阅读数:

摘要:目的:此次重点研究解剖型跟骨钛板并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共一年之内我院接受治疗的26例(33足)跟骨关节内骨折病患,其中男性病患为21名(26足),女性病患为5名(7足);年龄范围在16岁至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16±13.62)岁。其中单足病患为18名,双足病患为8名,使用切开复位解剖型跟骨钛板内固定与植骨方式结合的治疗方式,手术期间将跟骨解剖恢复原有形态。结果:本组的26例名病患(33足)术后3年内进行随访,结果为:优足17、良足12、尚可足4,差足0,优良率高达87.9%。结论:解剖型跟骨钛板并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跟骨骨折;植骨;解剖型跟骨钛板并植骨;临床疗效;跟骨关节内骨折
跟骨骨折较常见,占全身骨折率的2%,主要是高处坠落或高能量损伤而形成。当代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和交通事故的逐渐增多,也使得跟骨骨折率增加,大约75%的骨折连至距下关节。跟骨骨折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解剖复位,就会改变足部负重力线,产生足部疼痛、跟骨畸形、腓骨撞击、足部关节炎等病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共一年之内我院接受治疗的26例(33足)Sanders lⅡ~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患者进行研究,分别是男性患者21名(26足)和女性患者5名(7足)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多足;年龄范围在16岁与64岁之间且平均年龄在(35.16±13.62)岁之间。26名病患中具有单足患者18名和双足病患8名;26名病患中左足16名和右足10名。产生骨折的因素:在高空不小心坠落有21名(病患为28足),交通事故伤4名(病患为4足),重物砸伤1名(病患为1足)。4名病患在足部骨折同时脊柱处也出现骨折,1名病患在足部骨折同时骨盆处也出现骨折。
1.2手术方法 手术开始前等到病患全身病情处于稳定阶段、能忍受手术过程、患肢处肿胀感明显消退、皮肤出现皱褶,并且在患处受伤后7小时之10小时开始手术。对病患使用硬膜外麻醉或实施全麻,手术前半小时使用常规抗生素以防感染情况,单侧骨折的病患采取侧卧躺位,双侧骨折病患采取俯卧躺位。在足部跟骨的外侧采用“L”形缝入,患肢外踝尖上方2cm处切口,切割紧贴跟腱前段,纵切向下至脚底红白皮肤交界,转脚全层锐性切开至骨膜处并剥出皮肤;在足部外踝、距骨、骰骨之上分别用2.0mm克氏针缝合,在足部跟骨距下关节面、跟骨外侧面、跟骨关节处入4.0mm斯氏针缝合,掀翻足部跟骨外侧骨皮肤,拨动压缩关节面,恢复关节面平整、足部跟骨高度,拨正Bohler角与Gissane角以改善足部跟骨内和外翻畸形骨,根据实际情况将该部分用克氏针进行固定;足部跟骨中央三角区的骨缺损内放入重组合异种骨或是病体髂骨,之后医师挤压跟骨内外侧,改正跟骨外侧壁从而使得足部跟骨宽度恢复原样;使用C型臂X线机透视骨折复位程度,达到理想位置后选取适当的解剖型跟骨钛板,对其进行充分揉捏达到复位效果;将数枚螺钉固定患处钢板,摘取临时固定克氏针,用X线透视骨折部位,直至到理想效果后开始止血,缝合并在切口下引流管后包扎。
1.3术后处理 手术后抬高病患的患肢,常规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措施。嘱咐病患经常活动足趾并屈伸踝关节从而防止足部和腿部关节的僵硬;保持切口处血液流畅、敷料处加压干燥治疗,术后2天至4天之内拔掉引流管,两周后拆线。
2.结果
此次26例名(33足)病患术后3年内接受随访调查,复诊X线片显示病患愈合程度良好,也没有出现腓肠神经损伤情况,无皮肤坏死、固定钢板裸露、复位缺失等不良反应。其中优足例数17、良足例数12、尚可足例数4、差足例数0,优良率为87.9%。接受手术后有2名病患的手术区域创面渗出分泌物较多、切口处部分变黑,在积极换药和使用抗生素用于感染预防后,一月内创面基本愈合。2名病患发生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经医师的处理明显缓解病患的疼痛症状,图1为某病例。
 
a.手术前跟骨侧X片                b.手术前跟骨轴位x片       c.手术前跟骨CT平扫图       d.手术前CT三维重建图

 
   
 
e.手术后跟骨侧位片 f.手术后跟骨轴位片           g. 病患手术后 1 年足部恢复情况
图1  病患 女,40 岁 右足跟骨骨折
3.讨论
3.1跟骨关节内骨折病症的分类
足部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较多,现阶段主要使用按照CT进行的Sanders分型。其主要是按照足部跟骨后距下关节面的骨折线与骨块数量来分类,通常将足部跟骨关节内骨折分成四种类型:Ⅰ型:骨折线数量的多与少,足部关节移位(<2mm);Ⅱ型:纵向骨折,通常有1条骨折线与2处骨折块;Ⅲ型:纵向劈裂型压缩骨折,有2条骨折线与3处骨折块;Ⅳ型:关节内骨折粉碎且状况严重,不止4处有骨折块。医学文献研究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能有效治疗Sanders lⅡ~Ⅳ型足部跟骨骨折。复位固定的关键是恢复跟骨处原有形态,重新塑造距下关节面并恢复Gissane角与Bohler角,这也是治疗跟骨骨折的首要方式。
3.2手术适应症状
足部跟骨是人体内最大的跗骨,是足弓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跟骨的形态和位置对人体负重和正常行走有很大影响。跟骨关节内的骨折,特别是SandersⅢ~Ⅳ型骨折会严重破坏跟骨的关节面,通过复位或使用克氏针固定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很难使得跟骨外形恢复正常和维持关节面的平整。医学界常认为:关节内骨折或位移≥1mm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开放式复位内固定可在短期内使得跟骨宽度、长度、高度恢复正常,并使得Bohler角和Gissane角恢复正常,之后固定并维持距关节面的平整,避免畸形和关节炎的发生。
3.3影响跟骨骨折切口愈合的因素
(1) 足部跟骨主要解剖特点:跟骨解剖结构与其他骨折病症相比具有复杂性,皮肤血管分布不规范,皮肤弹性也较差,且足部跟骨的外侧皮肤主要由外侧跟骨动脉、外踝动脉形成支流。由于在切口附近外侧的跟骨动脉与腓肠神经均位于腓骨后缘与跟腱后缘中线处,足部跟骨呈“L”形才能有效减少足部的损伤。“L”形切口如果选取太高则会伤害足部外侧跟骨动脉,从而影响手术处理区域的皮瓣血液流畅,对于此,水平切口可以低但不能高。(2)高能量运动下致使的足部皮肤伤害:足部跟骨骨折通常为高能量损伤,受伤时的暴击会严重伤及局部软组织,并且由于足部皮肤静脉处回流循环较差、足部跟骨骨折后松质骨血渗出较多,加之变形的骨头压迫周围软组织神经,出现骨膜破裂综合征。
综合上述所言,本篇文章中重点围绕解剖型跟骨钛板并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和探讨,最终对比发现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医学大力推广和使用。

. END.

客服QQ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