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入口
文章论文参考

news information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参考 > 正文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与连接技术

2020-07-14 15:25:15 来源:www.celcnki.com学术不端一站式检测平台 阅读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内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建筑行业也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尤其是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与连接技术的发展更为可观。这种混凝土结构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牢固性和耐用性,减少了建设过程中工程废物的产生,响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环保主旋律。一座城市的建筑通常被视为这座城市综合实力的代表,一个国家能够达到的建筑最高水平,也代表了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综合实力。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与连接技术的发展不仅仅代表了建筑行业的大跨步,更是代表了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进步。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关键连接技术
引言:随着我国发展脚步的不断前进,建筑行业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变化。在我国同步发展机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技术的同时,也在大力研究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提高工程生产效率和工程综合质量,工作人员则需要着重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连接技术。关键连接技术的发展不仅意味着工作人员要积极的应对混凝土结构施工效率,还要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实际优势发挥到最大。
一、装配式混凝土连接技术
1、灌浆套筒连接技术
亚洲国家多用灌浆套筒连接,在我国部分地区也应用浆锚搭接的方式,相较于这两种连接方式而言,其他的连接方式只在个别地区偶尔有所应用。灌浆套筒连接技术是由上个世纪60年代美籍华人发明的,这项技术一经诞生,就完成了某酒店预支柱结构的连接工作。随后,这项技术被日本的技术人员购买了生产权,并经过不断的改进,一种连接套筒诞生了。这种连接套筒是将钢筋从两端直接穿入套筒内部,继而将高强度微膨胀砂浆填充至套筒内部之后该套筒的续接工作就已完成。所以这种连接套筒的官方名称叫做全灌浆套筒。全灌浆套筒一经诞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的台北,沈阳,南京地区的建筑都有应用这种全灌浆套筒技术。灌浆套筒连接技术问世以来,成功的完成了许多跨世纪的建筑建设工作。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我国国内建筑的特点和居民的建筑需求,我国研发出了一种半灌浆套筒技术。这种半灌浆套筒的上半部分是由钢筋和套筒连成整体,为了保障套筒的牢固程度和稳定性,上层钢筋采取直螺纹方式,下半部分的钢筋则采取灌浆方式和上半部分相连。国内很多的保障房采取的都是这种半灌浆套筒技术。
2、结合部位连接技术
装配式混凝土连接技术最核心的设计理念就是等同现浇。施工人员在对结合部位连接技术进行应用之前,要对连接部位的力学情况有全面和清晰的了解。装配时,混凝土连接部位的主要受力传递指的是压应力的传递。压应力主要通过连接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行传递,想要加大压应力的传递,就要增加连接部位之间的接触面积,反之亦然。除此之外,减少连接部位之间的摩擦系数和改变钢水自身的重量都可以成为改变受力的有效条件。工作人员在整个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加强对连接部位的化学处理。可以选择在模具的表面涂抹相应的化学试剂,然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灌工作。能够有效减少模具的腐蚀性影响。当完成混凝土浇灌工作之后,工作人员在拆除模具的同时,可以用水对模具表面进行冲洗,将事先涂好的化学试剂冲刷干净。化学试剂的冲刷过程可以将混凝土构件粗糙面的结构变得更加丰富,有助于操作人员对混凝土构件外形构造的把握。
3、三明治墙板连接技术
三明治墙板连接技术是近些年推出的一种新型连接技术。三明治墙板连接技术主要分为组合式和非组合式两种具体类型。组合式三明治墙板技术指的是将两层墙板之间的部分作为受力主体,以此满足其作为平截面的假设。而两层墙板之间的刚性连接构建则要负责传递内、外墙的剪应力。三明治墙板连接技术可以减少墙板自身受到的剪应力和其他压力,但必须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满足墙板空间平截面受力需求,才能够实现整体空间的稳定性。而非组合式三明治墙板连接技术是由前后两层墙板共同分担受力。两层墙板的任务是各自承担自身的剪应力,所以工作人员无需再满足墙板中部空间的平截面假设。而两层墙板之间的刚性构件则只需负责传递由内叶墙承担的剪应力。而外叶墙则通过柔性连接构件悬挂于内叶墙上。
4、焊接连接技术
目前,我国国内所应用的焊接连接技术是干式连接。焊接连接可以减少混凝土的使用数量,甚至可以减免浇筑以及养护环节。所以当施工周期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就可以使用焊接连接技术进行施工,这项技术完全不会影响整体构建的施工质量。但是,由于这种连接手段中塑性铰得位置设置非常隐蔽,所以通过这种干式连接完成的预制构件抗震性能不强。一些处于地震带的城市或者地区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则不建议使用干式连接。由于连接节点会额外承担由地壳运动带来的荷载,所以混凝土构件连接节点和混凝土构件本身都更容易出现破裂等问题。即使是在地壳运动并不丰富的平原地区使用焊接连接技术时,也需要施工人员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和地质条件对施工工艺进行微调。同时还要加强对焊接连接技术的持续开发和优化,这样才能用更加科学的方式降低焊接连接技术带来的残余应力。
5、其它技术
本段中描述的其他技术指的是钢筋连接技术和浆锚搭接技术。钢筋连接技术可以保障装配式混凝土的稳定性,起到加固建筑结构的效果。钢筋连接技术为连接部位增强了刚度和恢复力。所以,钢筋连接技术被称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技术基础,它的存在推动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浆锚搭接技术在我国部分地区也得到了应用,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会在预制墙板底部提前设置好预留洞装置,然后将已经连接的钢筋插入预留洞装置中。随后通过对钢筋进行施压完成搭接工作。例如国内的哈尔滨保利公园就是利用浆锚搭接技术完成了这一施工项目的建设。
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与连接方式的主要特点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与连接方式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指的是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标准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与连接技术的设计工作具有宏观统一标准。一般情况下,在设计过程中会将每层每一户作为一个单独的设计单元,根据楼型结构不同,为每一个设计单元设置不同的建设方案。这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差异性的体现。但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每个设计单元之间的安装原则和基本构建的选择是相同的,这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与连接技术相同性的体现。整个建筑系统中的楼板、楼梯等建材规格尺寸是相同的,这同样是设计单元之间相同性的体现。但设计人员在设计方案时也需以每户作为单独的设计单位绘制结构拆分图,尽可能的按照每个设计单元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内容设计。第二指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多样性。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大开间的设计方案对组合式墙体进行分割,做到楼体空间利用率最大化。在宏观标准化的调配下,工作人员的设计工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除了规格,尺寸等数据不能更改之外,设计人员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对本体空间和自身结构进行优化,将楼体自身的优势扩大。
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与连接方式的实际应用原则
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和连接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操作标准和使用规范有充分系统的了解,这是保障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和连接技术质量的基础。工作人员对标准和规范的了解内容包括对整个楼体结构相关基本点的确认、对楼体结构连接节点的确认等等,同时还要对整个设计规定和设计理念进行充分理解。在正式施工之前,工作人员需要根据设计方案对每个连接节点所承载的压力进行具体分析。并通过实际试验的方式考验连接节点的自身承载力是否能够通过质量标准检测。而设计人员在确定楼体连接点位置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连接点的位置对整个楼体结构的影响,要根据整个混凝土构件所承受的压力确定连接点的具体位置。确保每个具体连接点的受力稳定性有所保障。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与连接方式最重要的实际应用原则就是要保障整个混凝土构件和楼体结构的建设质量。为了有效的提升混凝土构件和楼体的施工质量,施工人员要严格把控能够影响连接点工作效果的各类影响因素。首先,要对施工材料的使用原则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学习,避免产生安装失误、选材失误等不必要的问题,做到提升施工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建材浪费。其次,要不断的提升各环节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是一时的,工作人员个人的成长应当是伴随终身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建筑工程数量比以往增长了几倍,建筑工程质量也提出了更难的要求。所以对现在仍就职于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他们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够赶上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前进步伐,不至于被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所抛弃。通过不断的学习,工作人员可以掌握当今最前沿最优质的设计施工技术,这些知识完全可以灵活应用与当下的建筑工程之中。例如,本文中所提到的结构设计和连接技术都是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的发展优化。如果工作人员不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那么他的专业知识就会滞后,参与设计施工的建设工程也必将无法满足于现代社会的质量需求。
结束语
面对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民众对于建筑行业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建筑行业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带来的需求也在不停的努力发展。发展过程带来了许多新的建筑理念和新的技术。所以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以及连接技术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优化。除了对全新技术的持续研究以及业内人员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持续吸入之外。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应当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来修订和完善制度,这样才能有效地满足建筑行业的大踏步发展进程。而工作人员在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和连接技术进行应用的时候,也要注意强调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并将其作为检验工程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季园园,艾凯.浅析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J].中国住宅设施,2019(11):44-45.
[2]董知恩,薛伟,吴津宇,林蜀州.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关键连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33):7-8.
[3]丁穗坤.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与连接技术[J].四川建材,2019,45(06):70+72.
[4]张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关键连接技术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43):95-96.
[5]孙美琼.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标定及稳定性探讨[J].广州化工,2014,42(09):128-130.

. END.

客服QQ 返回顶部